
姜竹松
“平面设计”的现代解读 苏周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仅仅是局限在广告等领域,但在我国,平面设计的理念已经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融合,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如何理解? 姜竹松:确实如此,从最初的装潢到平面设计,这一概念一直在延伸,但其核心应是“设计”。而设计一词,包括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很广的设计范围,但平面设计现在的名称在平常的表述中却不够准确,因为现在学科之间的交叉更广更深。从范围来讲用来印刷的都和平面设计有关,从功能来讲“对视觉通过人自身进行调节达到某种程度的行为”,称之为视觉传达,即用视觉语言进行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而装潢设计或装潢艺术设计则被公认为极不准确的名称,带有片面性。 因此,我认为把平面设计理解为泛指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更为合适些。

赵羽
苏周刊:平面设计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智力运动,这项运动在苏州是何时开始起步的? 赵羽:回首苏州市的平面设计活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民间美术设计交流和80、90年代的包装装潢设计与广告设计交流活动。 1995年8月,中国第一个平面设计组织——深圳平面设计协会宣告成立,这一新生事物一出现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给予苏州设计界很大的启示和触动。 1996年底,苏州绿野广告公司的数名设计人员萌发成立苏州平面设计师组织的思考,遂于1997年春节期间联系20余名设计人员,在绿野广告公司举行会议,成立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筹备机构,开始了边筹备边活动的初始阶段,有组织的参与了全国和省市的各种展览、评比、年鉴和交流活动。 1999年6月10日,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成立,隶属于苏州市广告协会,为下属的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大陆继深圳、上海、宁波之后最早成立的平面设计师组织之一。

洪锡徐
苏周刊:成立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的目的何在? 洪锡徐:一座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富有前瞻性的创意和设计。学会成立以来,主要致力于提高平面设计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提高平面设计工作者的专业水准和行业声誉;组织平面设计工作者参与苏州市政府部门主持的关系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设计;活跃平面设计互动,切实做好平面设计创作、展览、交流等各项组织工作;培养和扶持青年设计人才;扩大和增进与其他城市平面设计组织或个人的联络与友谊。 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组织的参与了全国和省市的各种展览、评比、年鉴和交流活动。目前在册会员人数已由成立之初的60名发展到143名。 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苏周刊:目前,我市正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平面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姜竹松:“创意经济”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创意经济之父John Howkins率先提出,他的这一理论被英国政府采纳并迅速在欧美及全球兴起。我国2005年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和行业更深刻地认识到创意带来的作用,正如比尔·盖茨所言: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 现代设计作为文化创意核心组成,全球与我国各地的创意中心和产业园纷纷兴起:伦敦号称“世界创意之都”,都灵被列为“世界设计创意之都”,以及深圳的“设计之都”、广州的“创意设计港”等。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设计产业内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健康资源和外围环境。重视原创素质与意识的设计行为与产业导向,注重以文化为底蕴的现代设计产业发展理念,这些都将是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苏周刊:对于一名平面设计师来说,不断地保持创新是任务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持这种创新的动力持续不断呢? 赵羽:这的确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必然要不断地有创新的作品问世,这就要求在平面设计上,需要在意识、思维上有一个创意。因为意新,不仅能准确折射现代火热的生活,人们的开放意识,而且也能给人以灵魂上的震撼,情操上的洗礼。而要保持这种意新,就要靠平时不断的吸收和积累。需要说明的是,要想有一个让人们都能理解、接受的平面创意,必须在“融”上下功夫。此处所说的在平面设计上的“融”,一是指对古老的中国元素的传承与创新,另外也是指对西方设计精髓合理的“拿来”而非机械仿作。 苏周刊:比如电脑等一些新科技的应用,能否取代平面设计师的头脑? 莫军华:我们不能否认,现代设计是科技、经济、文化交叉的产物,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飞跃,不仅影响全人类的生存状态,也同样影响现代设计在手段、方法上的变革与突破。从大机器工业技术到自动化、智能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到互联网络技术,每一次科技的突破和应用,都将现代设计在理念、内涵质量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只是在技术层面上会对平面设计有一个提升或促进,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主要还是看其作品背后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内涵,这是任何技术手段无法取代的。

莫军华
“印象苏州”掀起创意风暴 苏周刊:从2000年开始,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吸引了国际、国内设计界、广告界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也在苏州掀起了一股平面设计的浪潮,这对推动苏州平面设计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莫军华:可以说苏州的平面设计真正兴起就是从2000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深圳和上海的平面设计已经走到了前头。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自成立以来,在苏州市政府、苏州市工商局和苏州市广告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举办“苏州印象”主题设计活动,成功创建了“苏州印象”城市品牌形象,为海内外设计界更好的了解苏州、感悟苏州、参与苏州开拓了一个直观而有效的通道,也极大地鼓舞了苏州的平面设计师队伍,一批优秀的年轻平面设计师在这一活动中脱颖而出。 苏周刊:什么样的平面设计作品或什么样的平面设计师才算得上优秀? 姜竹松:利用现代的技术,作品可以做到极尽完美,但无论设计多么入流,由于地域,思维,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设计风格,本土的文化对其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设计师所处地域成长决定了它对设计的认知观。而决定一个作品或设计师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它)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作品只是演绎设计师思想的手段而已。 设计师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来完成平面设计作品,其创作的图像就带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令人们领悟到历史发展的文脉。现代设计观念无论形态还是形式上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视觉造型元素还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所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不要一味地去抄袭、模仿、照搬西方的理论和方式。


苏周刊:与西方相比,我们的平面设计落后在哪儿? 洪锡徐: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平面设计已经远远的落后了,从理论和实践,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人把落后的根源归结为现代平面设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的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决不是根源之所在。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们的许多作品基本上还是照搬西方的东西,还停留在形式或概念的模仿上,几乎很难找到任何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平面设计最大的症结在于丢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质。


苏周刊:“苏州印象”,起到了矫枉过正的作用。 赵羽:我们希望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在举办“苏州印象”这一主题品牌活动时,也在努力引导平面设计师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领域同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很多平面设计师对现代主义的平面风格设计还未来得及深入探究和消化,就又仓促上阵投入到后现代主义平面风格设计的阵营,也就势必导致当下中国平面设计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风格之间徘徊和游离,也就势必导致当下中国平面设计的整体混乱和无风格化。 当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但学习的目的是吸收,是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替代、所淹没。我们在设计构思时,除了吸收国外的有益营养外,更要充分考虑对象的文化因子,意识到所设计的不只是某一对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文化,不要盲目地照抄照搬。


平面设计师的现实困境 苏周刊: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平面设计似乎也迎来了它的春天。在业界的发展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或困难是什么? 姜竹松:理念。最关键的是社会对平面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对设计的真正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引起一个很直接的问题,那就是对平面设计师的不尊重。最为直接的例子,许多人即使认可了你的设计方案,也多不会采用,而是在你原来的基础上稍加改头换面,便为其所用了。这种现象在大陆的平面设计业界里还普遍存在。 此外,在业界内部抄袭设计的现象也屡有发生,这种不良风气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据我了解,在日本,只要发现你抄的,公司铁定炒你,这和偷窃是相同的问题。而某家公司一旦被发现作品抄袭,马上就会倒闭。但在中国,抄好像成了很多公司的选择,长此以往,中国的平面设计就给国外同行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苏周刊:作为创意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平面设计的价值还没有充分得到认可,有什么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吗? 莫军华: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平面设计不就是动动脑袋吗?难道这还要收钱?但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就是创意经济,一个好的创意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人们观念的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认为主要还是要靠双方的自律,还要靠社会各方的宣传和支持。 苏周刊:刚才讲到了平面设计业内的自律问题,我想在加强自律的同时,更需要培养优秀的平面设计人才。 洪锡徐: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最为重要的因素,平面设计业的发展也是一样。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不仅要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还需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尝试、勇于突破自我、具备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设计师平时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陶艺、版画、水彩、油画、摄影、书法、国画、黑白画等。 但是,现在培养出来的平面设计人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准,整体上处在较低的层次。首先,接受平面设计高等教育的学生文化成绩不高。一般情况下,他们具有比较厚实的绘画基础,但在文化素质、学习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上都比较欠缺。他们文化底蕴比较薄弱,从而作品的文化成分少就在所难免了。其次,刚毕业或者刚从培训机构出来的平面设计人员,由于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体验,作品往往显得稚嫩不实用。 苏周刊:苏州的平面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赵羽:自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成立以来,在理念传播及人才培养上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努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有这样一批满怀理想的人在,我们坚定地相信,苏州的平面设计的明天会更好。 个人简介: 姜竹松 1962年6月生于江苏南通,1986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平面设计师学会副主席。 多年来从事绘画创作、平面设计及理论研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获奖并被收藏;出版有《图形设计》等著作五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莫军华 1998年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现任教于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苏州市青联委员、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副主席、苏州飞鱼创新设计事务所创意总监、江苏美术出版社《新平面》杂志编委、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平面设计师推荐人。 多件作品参加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中国广告节等海内外重要的设计大赛及展览,并获得几十项各类奖项,且被德国汉堡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三十余篇论文和作品发表于各类核心期刊和省级专业期刊;出版教材有《广告设计》、《广告设计》第二版、《字体设计》。 赵 羽 1960年出生,苏州人。国际A级商业美术设计师,中国A级设计机构,中国高级注册策划师,江南十大策划师,同时担任06-08年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主席、国际设计联盟会员(VISUALOGUE)、中国设计年鉴编委、中国品牌年鉴编委、北京国际形象策略联盟会员等。现任苏州赵羽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苏州市绿野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7年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 “王健扇艺”荣获《中国CIS品牌年鉴》金奖,由于设计上的突出表现,他同时也荣获了07年“中国杰出设计贡献奖-银奖”的殊荣。在08年、09年,赵羽设计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创意产业高成长企业100强。 洪锡徐 1950年生,江苏吴江人。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苏州美术家协会理事,苏州市广告协会平面设计师学会05-06届主席。 长期从事平面设计教学和实践,作品荣获1997全国包装标志评比优秀奖,1999、2002《中国之星》优秀奖、最佳设计奖、铜奖,2000北京国际商标双年展优秀奖,2002第九届华东大奖银奖,1990、2003江苏省壁画展优秀奖、二等奖。
|